中国国籍的犹太女人:回以色列后总理接见俩儿子都是亿万富豪
来源:m6体育 发布时间:2025-11-12 18:43:08
在一段充满波澜的历史背景下,东方和西方的交汇处,诞生了一个与中国有着深厚联系的犹太女子。她不仅拥有中国国籍,还是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这位女性的名字是沙拉·伊马斯,她亲眼见证了中以两国从陌生到熟悉、从简单的交流到深入合作的过程。
90年代初,沙拉回到了她曾经的家乡——以色列。她的回归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,并且受到了以色列总理的亲自接见。更让人惊叹的是,她的两个儿子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,在商界迅速崭露头角,最终成为了身家亿万的成功企业家。那么,沙拉·伊马斯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? 要探究沙拉·伊马斯的传奇人生,我们不得已从她的家族历史谈起,尤其是她父亲的故事,这也与二战期间发生的悲剧息息相关。沙拉的父亲利维·伊马斯,年轻时生活在德国和波兰的交界处。他是一位犹太人,二战爆发后,纳粹的暴力迅速席卷欧洲,犹太人遭受了残酷的迫害。在这种历史环境下,利维·伊马斯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杀,不得不四处逃亡,企图逃往其他几个国家。然而,许多国家当时都拒绝接纳犹太难民,使得他的逃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挫折。就在他陷入绝望时,远在东方的中国伸出了援手。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何凤山,在巨大的压力下,发放了通往上海的签证,帮助利维和其他犹太难民逃离了纳粹的魔掌。1939年,利维·伊马斯乘船前往上海,开始了他的新生活。他在上海的大名路开设了酒吧和面包店,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了家人。 沙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于1950年在上海出生并成长的。她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,利维不仅为她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,还让她接触到中西方文化的教育。然而,好景不长,当沙拉12岁时,她的父亲因病去世,母亲随后再婚,这使得沙拉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她变得无家可归,经历了多次辗转,最终被一户家庭收养。由于养父母家庭经济情况较差,沙拉不得不做一些零散的工作来维持生计。与此同时,作为犹太人的身份让她始终难以融入当地社会,经常遭受冷眼和排斥。 1967年,沙拉因养母的误解被赶出了家门,她天生卷曲的头发也被剪掉,这让她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。更为严重的是,1971年,她被误陷入“外国特务”的指控,结果被关押了长达11个月。面对这些磨难,沙拉没有崩溃,而是凭借父亲传授给她的智慧和坚韧挺了过来。利维·伊马斯曾通过“犹太式”的教育方式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自我思考能力。每次和她一起去市场买菜时,利维都会耐心教她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;每当沙拉犯错时,他也鼓励她勇敢面对错误并改正。正是这种独立和坚韧的品质,使得沙拉在面对种种困境时,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与理智。
1992年,中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,沙拉终于有机会返回以色列。二战期间,许多犹太难民来到了中国,尤其是在上海的虹口区,犹太社区在这里安家落户,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但他们依然坚持保持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。战后,随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,这些难民逐渐离开了中国。然而,由于沙拉的父亲突然去世,她未能及时离开中国。尽管如此,沙拉从未放弃过回到以色列的梦想,她希望可以重新再回到父亲的故乡,为自己和三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。 那时,由于中以两国长期的外交隔阂和冷战局势,两国一直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。直到1992年,双方突破了种种障碍,终于建立了外交关系,这也为沙拉回到以色列提供了契机。此时,沙拉已经经历了三次婚姻的失败,她希望能够通过移民到以色列,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。沙拉的回归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它更象征着犹太民族回到故土的意义。沙拉刚回到以色列时,很快便受到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,她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。
然而,沙拉在以色列的生活并不轻松。中东地区长期的宗教与政治冲突导致以色列经常遭遇战争的威胁,沙拉和她的孩子们不得不时常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袭。而且,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,沙拉一家几乎不懂希伯来语,这让她们融入当地社会变得更困难。为维持生计,沙拉只能在当地的中餐馆工作,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孩子们。尽管如此,沙拉并没有被困境打倒,反而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聪明才智,在异国他乡逐渐站稳了脚跟。
沙拉的教育方法的理念独具特色,她提倡“延迟满足”,认为过度宠爱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。她还制定了家庭值日表,要求每个孩子都参与家务劳动,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。此外,沙拉还推行“有偿生活机制”,让孩子们通过劳动赚取丰厚的报酬,并亲自指导他们如何经营春卷生意。在她的培养下,沙拉的三个孩子都成了各自领域的成功人士。大儿子成为了香港地区一家公司负责人,二儿子进入钻石行业并成为亿万富翁,而女儿则在母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外交官。 13年后,沙拉决定返回中国。她与上海之间深厚的情感让她觉得这片土地才是她真正的“家”。回到中国后,沙拉不仅通过演讲、写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分享给更多中国家长,还积极推动中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。

